2024经济回顾及2025市场展望
- Maggie Meng
- 6月23日
- 讀畢需時 21 分鐘
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地缘政治冲击加剧2025市场动荡
北美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
加拿大经济形势
2024年,加拿大实现实际GDP增长1.6%,略高于2023年(1.5%),但在全球经济增速平均达到3.2%的背景下,该增幅明显偏弱。更为严峻的是,经济增长未能转化为居民层面的实际收益:2024年加拿大人均GDP下降1.4%,为连续第二年负增长。这一趋势反映出人口增长已超过经济扩张速度,导致人均产出缩水,居民实际获得感下降。
相较之下,美国同期整体与人均GDP均增长2.8%,不仅显著优于加拿大,亦体现出其经济增长在结构和分配层面具备更强的可持续性。从历史趋势来看,加美人均GDP自2015年起已开始出现背离,疫情后该差距进一步扩大,显示出两国在经济质量与增长内涵上的分化正在加深。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最新预测显示,加拿大在2025和2026年的经济增速均仅为 0.7%,远低于美国(2025年2.2%、2026年1.6%),也落后于全球平均线(分别为3.1%和3.0%)。这说明:在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与人口结构方面,加拿大的“三重疲弱”已经让其滑入“结构性停滞”。

Raymond James 指出,加拿大的问题不在于“人口不足”,而在于“人均生产效率在下降”。加拿大依靠移民带动人口增长,确实能短期支撑GDP数字,却无法弥补劳动力生产率持续下滑的结构性劣势。加拿大的劳动生产率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连续多个季度为负值,反观美国则持续正增长。这意味着加拿大的 GDP 增长越来越依赖“堆人”,不是每个人干得更好,而仅仅是“人更多”。

北美贸易战——美国攻势
关税阴影重压:特朗普2.0掀起北美贸易战
2024年,特朗普再度当选后迅速重启“关税优先”政策。2025年初,美国对加墨几乎所有非能源商品统一加征25%关税,并扩大至全球钢铝产品,加拿大成为首轮打击对象。作为回应,加方对价值298亿加元的美国产品实施对等关税,并对中国电动车征收100%关税,引发中方反制,加征加拿大农产品关税,全球贸易局势进一步趋于紧张。
加拿大在本轮贸易摩擦中所表现出的被动与脆弱,并非偶然,而是其高度依赖出口、特别是对美出口结构所致。加拿大出口总额中约76%流向美国,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程度极高。出口占加拿大GDP的比重约为34%,其中对美出口即占GDP的20%左右。

如此高度集中使得一旦美加贸易关系发生波动,加拿大经济将面临直接冲击,缺乏有效的缓冲机制与外部市场多元化能力。加拿大在主要经济体中对美出口依赖度仅次于墨西哥和越南。相较之下,日本、欧盟、中国的对美依赖都显著更低。

重点受创行业:能源、汽车、农业、初级制造
能源产品(26%):包括石油、天然气、电力等。尽管美国关税设为10%,但仍影响深远。
汽车及零部件(10%):美方拟征25%关税,预计将推高每辆车的成本 $4,000-$12,000。
农产品、塑料、基础金属:遭遇中美双边贸易夹击,出口市场受限。
由于上述产品高度集中出口美国,一旦关税壁垒建立,加拿大出口链条将面临系统性风险。

市场已现反应:消费端通胀、企业调价、支持国货的情绪高涨
为应对加剧的贸易摩擦,加拿大政府于2025年4月宣布,将对所有不符合《美墨加协议》(USMCA)规则的美国制造汽车征收25%关税,旨在遏制冲突升级并强化对本国产业的保护。该政策出台后迅速引发市场连锁反应:零售端出现“Buy Canadian Instead”等标语,反映出国内保护主义情绪升温;企业层面则加速调整进口节 奏与库存策略,以应对潜在的供应中断与成本压力。
与此同时,消费者已明显感受到通胀传导效应,商品价格上行,企业普遍通过提价转嫁成本。金融市场亦呈现避险特征,加元短期内走弱,加拿大资产波动率上升,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市场情绪趋于谨慎。
美加经济政策对比
加拿大货币政策“失灵”的隐忧加重
尽管加拿大央行自2024年中起连续7次降息,将政策利率从5%下调至2.75%,累计降幅达2.25个百分点,远高于同期美联储的18%降幅,但宽松政策效果有限。经济增长仍乏力,OECD预测2025年GDP增速仅0.7%;同时,通胀反弹至3.1%,明显高于2%的控制目标,显示出货币政策在当前环境下刺激乏力、控价无力,陷入滞胀风险。

美国政策耐性与宏观调控能力
相比加拿大的激进降息,美联储展现出更强的政策耐性,仅将利率从5.5%下调至4.5%。尽管调整幅度有限,美国2025年GDP仍增长2.8%,通胀降至2.8%,实现接近“软着陆”。美国通胀自2022年高点稳步回落,而加拿大却在2025年初出现反弹,2月CPI升至2.6%,创近八个月新高,显示其宽松政策效果不彰。

加元贬值 + 通胀反弹:双重压力来袭
自2024年起,加拿大元兑美元持续贬值,从年初的 1:0.7553 下跌至年底的 1:0.6965,全年贬幅超过8%。这一走势在2025年进一步加剧,汇率最低探至 1:0.6796,累计跌幅高达 10%,创下多年新低,反映出加拿大在全球资金流动中的疲弱地位。

2024年,加拿大CPI一度降至 1.6%,但随着汇率贬值与关税加征叠加,通胀快速反弹至2025年初的2.6%,再度高于政策目标。通胀上行的传导路径主要包括:
进口商品成本上涨
生产设备与中间品投入成本抬高
企业向终端消费者传导价格压力
这不仅削弱了居民实际购买力,也进一步限制了货币政策空间。

而美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CPI维持在3%左右,2025年回落至2.8%
强势美元压低进口成本,有效缓解输入型通胀
仅通过三次降息,即实现通胀目标回归
美联储的“高利率+低干预”策略在抑制物价方面表现更为有效,展现出较强的政策韧性。

加拿大深陷滞胀陷阱,美国则维持稳健增长
2025年,加拿大正逐步陷入典型的“滞胀”困境:经济增长停滞,通胀回升,失业率上升,而货币政策空间几乎耗尽。2023至2024年,加拿大人均GDP连续下降,2024年跌幅达1.4%;OECD预计2025至2026年经济增速将长期低于1%。尽管央行在9个月内连续7次降息、累计下调幅度达45%,通胀却在2025年初反弹至2.6%,显示政策边际效应减弱。就业形势亦持续恶化,2024年失业率升至6.8%,TD与BMO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升至7%。结构性问题显现,移民吸纳能力不足、消费力下滑,使得人均经济增长持续承压。
相比之下,美国展现出更强的增长韧性与政策弹性。2025年人均GDP持续上升,整体经济增速预计超过2%;CPI维持在2.8%,接近政策目标,失业率保持在4.4%左右,未来有望进一步下降。美联储以温和节奏推进政策调整,保留充足的操作空间。尽管特朗普政府实施高关税措施,短期内可能推升通胀至3.2%,但强势美元有助于缓解输入型压力,稳健的就业市场亦有效支撑内需。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加拿大则陷入利率空间受限、通胀失控、汇率承压的“政策透支”状态,滞胀风险持续累积。
二级市场投资风险提升
美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七巨头”风险集中分析
2024年,美股表现亮眼,全年S&P500录得24%的高收益,但这表面繁荣背后却潜藏着结构性风险——高达55%以上的收益竟集中于仅7家公司,即“七巨头”:苹果、英伟达、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Meta、微软和特斯拉。

这7家公司合计占据S&P500总市值的35.4%,贡献了超过半数的收益,其影响力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中,英伟达表现尤为突出,股价全年上涨171%,远超比特币120%的涨幅,单凭一家公司便贡献了S&P500全年回报的五分之一,体现出极度的收益集中性。

不仅如此,这些巨头企业的业务结构也存在系统性隐忧:业务地域风险突出:七巨头60%的利润来自美国以外地区。全球消费放缓、美汇走强、以及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均可能对其盈利能力造成负面冲击。

2025 投资方向评估
在2025年经济分化趋势愈发明显的背景下,投资策略需作出相应调整。通过对多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状况分析,整体划分出两类重点方向:一类为需规避或慎重对待的高风险领域,另一类为更契合经济趋势、具有持续增长潜力的优选资产。
一、难以持续带来回报的投资方向:
在当前宏观环境与政策不确定性交织的背景下,以下三类产业面临结构性压力,短期内难以为投资者提供稳定回报:
1. 美加制造业、汽车与出口导向型产业
制造业与汽车等出口敏感行业,正承受关税政策频繁变动与供应链中断的双重冲击。高关税推高进口成本,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尤其在美加两国与亚洲市场的贸易关系复杂化背景下,核心零部件供应风险加剧。美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尤为脆弱,受突发性贸易壁垒影响显著。
2. 加拿大房地产建造行业
建筑行业正在遭遇“成本上升 + 需求下降”的结构性打击。受劳动力短缺、材料涨价与利率高企影响,建设成本持续攀升,同时2025年失业率预计升至6.2%,削弱购房需求。非住宅类项目开发意愿下滑,加之房价预期下跌(2025年预计跌幅达4.1%),使整体市场动能不足。BC省数据显示,新屋开工量与交易量双双下滑,凸显行业基本面疲弱。
3. 美加中小型科技企业
在AI主题带动下,市场关注度高度集中于“七巨头”,中小型科技企业难以获得足够关注与资本支持。估值对主题依赖过高,加之高利率环境下融资困难,使其生存与盈利模式面临持续性风险。这些企业往往缺乏成本转嫁能力,面对技术投入、运营支出与资本开支的多重压力,其业绩表现极易受到外部波动影响,难以提供具备可持续性的回报路径。
二、更具经济趋势契合度的投资方向
在当前宏观预期趋稳、利率转向、通胀回落的背景下,以下三类资产方向更契合经济趋势,具备中短期支撑与中长期成长潜力:
1. 美加住宅类成品房市场
房地产作为抗周期性资产,其刚性需求特性在当前环境下再次凸显。随着美联储进入降息通道,抵押贷款压力有望缓解,购房意愿逐步回升。在加拿大,主要城市的房产交易量已有回暖迹象,价格调整基本完成,估值修复空间逐渐打开。在通胀下行与利率预期下降的双重推动下,美加住宅类成品房市场具备稳健的中短期配置价值,适合稳健型资金参与。
2. 防御型资产与基础设施投资
在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Alpha策略对冲基金作为“绝对回报”型工具,能有效规避Beta风险,展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同时,基础设施资产具有天然的抗通胀特性,特别是与周期密切相关的交通、电网等项目,以及刚需型公共服务设施,具备稳定的现金流和低相关性特征。美加两国均在扩大基建支出,政府财政驱动为基建企业与投资项目带来长期增长支撑。
3. 估值修复型资产中的配置机会
当前私募股权和次级市场项目仍处估值低位,在降息预期驱动下具备明显的回升潜力。这些资产不仅具备“修复+成长”的双轮驱动优势,也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风险调整后收益。此外,Alpha策略基金凭借其低相关性和高度主动管理能力,在当前高估值、低增长的背景下,展现出超越传统“60/40”组合的稳定性与吸引力,有望成为资产配置体系中的核心支柱。
对冲基金市场展望:传统60/40组合的再评估
对冲基金:传统组合失灵下的“新核心资产”
长期以来,“60%股票 + 40%债券”的经典投资组合被视为风险与收益的黄金平衡。然而,在当前股债同跌、利率高企的市场环境中,该组合正逐步丧失其防御性与增长性。从估值角度看,美国股市已大幅偏离历史均值。根据标普500指数的10年期市盈率(P/E10),截至2024年末,整体估值水平已达“+2.0标准差”,反映出市场存在显著的泡沫风险,未来回报空间受限。
与此同时,债券市场的传统缓冲功能也在弱化。2022年,美国债市录得-13%的历史性跌幅;尽管2024年有所修复,但全年回报仍为-0.7%。连续两年为负的罕见表现表明,在高通胀与高利率周期下,固定收益资产难以提供有效的对冲效果,传统资产配置体系正面临结构性挑战。

随着“60/40”资产配置策略的防御性减弱,市场正转向更具韧性和对冲能力的替代工具。对冲基金凭借多策略运作、低市场相关性与稳健的风险调整收益,正逐步成为新一代核心资产。其最大优势在于策略灵活——可通过多头/空头、市场中性、事件驱动等方式,适应不同市场环境,并借助杠杆与衍生工具提高资金效率,获取Alpha收益。与传统资产依赖Beta回报不同,对冲基金更强调主动管理,在高估值与波动周期中展现出更强独立性和下行防御能力。
长期数据也支持这一趋势。对冲基金整体回报优于传统60/40组合,尤其在高利率与估值泡沫环境下,超额收益优势显著。2024年,Preqin数据显示对冲基金年化回报达10%,股票策略达12%,加密相关策略更达16%。Barclays与德勤等机构亦指出,机构投资者正在从传统资产转向流动性更强、回报更稳定的对冲基金。

(长期表现接近股票指数,优于债券,大宗商品,60/40组合。)
数据显示,当美联储基准利率高于2%时,对冲基金指数的平均回报明显高于低利率时期;而在标普500市盈率高于25倍(当前水平26-28倍)的阶段,约70%的对冲基金能够实现年化超越股票市场3-4个百分点的超额回报。因此,在当前高利率、高估值并存的环境中,机构投资者普遍认为,对冲基金有充分理由成为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配置比例显著上升:机构资金加速流入
对冲基金已成为当前所有资产类别中配置意愿最高的方向,这一趋势在不同类型的机构中表现尤为突出。
计划配置对冲基金的养老金与保险公司的比例预计从9%增长至19%;而有次计划的捐赠基金、基金会与主权财富基金的比例也将从21%提升至25%。在私人银行渠道中,对冲基金的接受度更高,约有50%的高净值客户计划维持或增加配置,是各类投资者中占比最高的群体。

私募股权投资:打破“三难困境”的战略资产
私募股权投资的不可能三角
在资产配置过程中,投资者往往面临“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难以兼得的结构性挑战。传统资产各有所长但也存在短板:股票具备成长潜力,却因波动剧烈难以提供稳定性;而银行存款或固定收益产品虽然安全流动,但回报相对有限。这一“投资不可能三角”构成了长期资产配置中的基本困境。
相较之下,私募股权通过主动牺牲部分流动性,换来了更高的长期回报与更强的风险管理能力,成为打破这一结构性约束的战略工具。其投资周期较长,能伴随企业成长并捕捉退出阶段的估值红利;同时不受公开市场的短期波动影响,具备良好的抗周期性,适合用于优化资产组合的风险结构。此外,私募股权依赖主动管理,投资人可通过治理参与和运营优化进一步提升企业价值,实现基本面与估值双重增强。
正因如此,随着市场对稳定回报与多元化配置需求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主权财富基金、养老金与长期资本机构,已将私募股权纳入核心资产池,视其为穿越周期的长期收益引擎。

为什么现在是投资私募股权的好时机?
2024年至2025年,被广泛认为是私募股权市场的战略性布局窗口,主要体现在估值修复潜力、利率周期转折和行业趋势复苏三方面:
首先,估值处于低位。公开市场估值显著上行,标普500市盈率已升至28倍,远高于历史均值;而私募市场则在过去两年受融资困难与退出延迟影响,估值持续被压抑。当前优质项目普遍处于“被低估”状态,存在显著修复空间。
其次,利率拐点正在形成。私募市场估值与利率走势高度相关——高利率抑制交易活跃度、压低估值,而一旦进入降息通道,融资环境改善将迅速带动交易与估值双向回暖。当前正值全球降息周期初期,未来2–3年是流动性逐步改善的关键时期。

第三,行业趋势全面向好。据贝莱德、摩根士丹利等机构预测,随着市场情绪修复、资本成本下降,并购(M&A)与IPO等退出活动有望显著回暖。这将直接带动资产流动性与投资回报率提升,为私募市场注入增长动能。
综上,无论从估值端切入,还是从资金环境与退出预期判断,私募股权都展现出当前宏观环境下的稀缺性价值。对于追求中长期稳健收益的投资者而言,提前布局私募资产,有望在未来迎来穿越周期的估值修复红利。
交易活动重启,资金蓄势待发
随着融资环境改善,私募股权市场的交易活跃度正在回升。BlackRock预计,2025年将成为并购(M&A)与IPO活动的回归拐点,退出渠道重启有望带动整体估值回升。Morgan Stanley也指出,融资成本下降将提高交易撮合效率,增强估值弹性与价格发现能力。
在估值层面,私募市场正呈现出难得的“洼地效应”。截至2024年中,标普500的EV/EBITDA估值已回升至16.5倍,而私募资产仅为12.7倍,估值差距达到3.8倍,接近历史极值。这种公开市场与私募市场的定价背离,为长期资金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战略布局窗口。

从长期视角来看,私募股权具备显著的资本增值能力。根据 Franklin Templeton 数据,过去10年和16年间,私募股权的年化回报分别达到15.15%与15.90%,远高于同期公开市场股票的7.43%与9.34%。这一表现凸显出其在穿越经济周期中的稳定性与复利优势。

人工智能:井喷式增长与估值泡沫并存
2024年被誉为“生成式AI爆发元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持续升温,成为科技与资本市场的焦点。微软、Google、Meta、OpenAI 和 Amazon 等巨头不断迭代其大模型产品;xAI(Grok)、Anthropic(Claude)、Google Gemini 等新兴玩家也迅速崛起,形成多极竞争格局。AI的技术演进也推动了应用落地的快速推进,金融(如摩根士丹利、美银)、零售(沃尔玛)、以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头部企业已将生成式AI深度嵌入业务流程,推动产业全面智能化转型。
潜力背后的风险:资本热潮中的估值泡沫
尽管AI展现出巨大变革潜力,但估值泡沫亦隐现。Deepseek以不到500万美元的训练成本,达到了接近GPT-4的性能,挑战了高成本模型开发的传统逻辑。受此影响,英伟达股价在当日暴跌17%,市值蒸发近5890亿美元,创美股历史最大单日市值损失。这一现象反映出市场对AI高度乐观情绪中,存在明显的过热风险。
根据 Precedence Research 数据,AI市场正快速扩张,CAGR超27%,成长空间广阔:
全球AI市场规模:2023年为1.7万亿美元,2024年预计达2,334亿美元,2025年预计为2,94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27.67%。
生成式AI市场规模:2024年预计为258.6亿美元,到2034年将突破1万亿美元,CAGR高达30%。

AI产业链拆解:数据中心是核心枢纽
生成式AI的爆发催生出一个高度结构化的产业链,整体可划分为三大核心环节:上游硬件供给、中游算力基础设施、以及下游模型开发与应用落地。其中,数据中心作为中枢平台,贯穿整条价值链,成为支撑AI商业化的核心基础设施。

上游:算力设备制造商主导底层供给
AI的底层技术依赖于高性能算力设备。该环节由英伟达、AMD、华为等主导,聚焦GPU、AI芯片与服务器硬件的制造。特别是英伟达,凭借约92%的市场份额,在全球数据中心GPU市场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是AI基础算力生态的核心供应商。
中游:算力基础设施与能源系统
中游由AWS、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等云服务商主导,通过在IDC(互联网数据中心)中部署大模型训练平台,提供电力、冷却与GPU调度等基础支撑。根据BCG预测,到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将在生成式AI带动下同比增长122%,反映出该领域对能源和物理基础设施的高度依赖。
下游:模型开发与行业级应用爆发
OpenAI、Anthropic、Deepseek等AI企业基于中游平台进行大模型训练,并将产品广泛应用于金融、零售、办公、教育等行业。下游的加速商业化正成为整个产业链价值释放的关键驱动因素,推动AI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
电力与容量双重瓶颈:数据中心难追AI时代需求
尽管全球数据中心正加速扩张,但仍难以满足生成式AI带来的爆炸性算力需求。未来十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供应预计年均增长15%–16%,却仍无法追赶AI模型训练与部署的速度。截至2024年,全球在建IDC容量已达6,350兆瓦,较2023年翻倍。然而,美国数据中心空置率仍降至历史最低的1.9%,显示出结构性供需失衡。资源紧张也推高了使用成本。2023至2024年间,美国数据中心租金上涨12.6%,达到184.06美元/千瓦/月,创下历史新高。电力与空间双重稀缺,正成为AI产业规模化的现实瓶颈。

面对数据中心建设周期长、电力供需紧张等结构性瓶颈,科技巨头与大型资本正加速采用并购作为扩张捷径。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相关并购交易额已突破73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主要收购方包括Amazon、Meta、Google等科技企业,以及Blackstone、KKR等领先私募巨头。根据BCG预测,这类“超级买家”将在未来三年内贡献约60%的行业增长,成为推动全球数据中心市场扩张的关键力量。
这一趋势不仅突显出数据中心作为AI时代“新型地产资产”的价值——兼具高流动性、高需求与高回报,也标志着算力基础设施正在从幕后走向资本舞台的核心,成为全球资产配置中的新重点。

加密行业全面机构化:比特币进入主流体系
2024年被视为比特币及整个加密行业实现“正规化”与“机构化”的关键拐点。监管突破、金融产品落地与政策支持三线并进,使比特币首次真正踏入全球主流金融体系。
比特币现货ETF获批:机构通道正式开启
2024年1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比特币现货ETF,标志着比特币作为合规金融资产首次获得官方背书。BlackRock、Fidelity、ARK 等主流资管机构迅速推出产品,截至年中,现货ETF管理规模已突破1,345亿美元,显著降低了机构入场门槛,使对冲基金、养老金等传统资金得以大规模参与。
政策升级:特朗普推动比特币“国家战略化”
2024年大选后,特朗普对比特币的强力支持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他不仅主张将比特币纳入国家战略储备,还成为首位接受比特币政治捐款的总统候选人,并在胜选后召开白宫比特币峰会,设立专门的数字资产管理机构。市场普遍将此视为美国政府首次系统性地“背书”加密资产地位。

加密货币行业多领域发展:从交易资产走向基础设施支柱
随着比特币现货ETF的正式获批,2024年成为加密货币行业走向多渠道获取、深层融合与跨赛道转型的关键一年。
获取路径双轨并行:交易所 + ETF
目前,比特币的主要获取方式已形成“双通道”格局。Coinbase、Binance、Kraken 等传统交易平台仍是散户与部分机构资金的主要入口。与此同时,现货ETF的推出吸引了大量机构资金。BlackRock、Grayscale、Fidelity 等资管机构的产品上线后,进一步规范了流通路径,提升了比特币的金融合规性与可配置性。
挖矿仍是唯一供给机制
尽管比特币流通日益机构化,其供给仍严格依赖挖矿作为唯一的出币机制,这一底层逻辑尚未被替代。挖矿作为系统性产出的源头,仍是比特币网络长期可持续性的基础。
行业趋势与转型路径:从波动资产到基础设施参与者
市场波动性高,监管持续推进
比特币价格仍呈现剧烈波动,与股市高度联动。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市场正在加快监管推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传统金融机构已将比特币纳入长期配置视野,用以对冲通胀并寻求非传统Alpha来源。
实用性渗透公共领域
比特币的支付功能正逐步向政府场景渗透。美国联邦及部分州政府已启动将其纳入纳税与公共服务支付渠道的讨论;瑞士则已允许以比特币支付水电账单,说明其实用性正由私域扩展至公域。
挖矿行业转型:从发币机制走向AI算力基础设施
随着币价波动加剧、回报率下滑,挖矿已不再是单纯的套利行为,而正向算力与能源控制权集中转型。只有掌握电价、土地、冷却与GPU资源的大型企业具备长期生存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挖矿企业多年积累的 “电力+算力”资源包正好与当前生成式AI模型的运行需求高度重合。这使得挖矿企业具备天然的AI资源基础,开始转型为AI算力服务商,将GPU、数据中心与电力资源重构为模型训练平台,完成从“发币”到“赋能AI”的跨界跃迁。
2025投资展望与布局
以诺财富持续看好北美住宅房地产领域的投资机遇,重点布局如下:
加拿大多户型住宅REITs:Enoch Wealth将持续与Avenue Living及Centurion等一流运营商通力合作,通过精选标的和主动管理策略,深耕草原三省、温哥华、卡尔加里、渥太华等核心地区的多户型出租物业,充分捕捉租金增长与资产升值的双重收益。
美国住房REITs:我们持续寻找优质的美国住房REIT,专注于高品质中端及中高端出租资产,将与行业领先的资产管理机构携手,依托其在采买、租后管理及资产处置方面的专业经验,提升组合价值与现金流稳定性。
优质住房贷款投资:鉴于利差回报与信用风险可控的特点,我们持续关注信贷质量卓越的住房抵押贷款平台,已与Capital Direct、Peakhill、Ginkgo等知名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合作,为投资组合带来稳健的固定收益来源。
在传统房地产投资之外,我们亦积极拓展以下另类资产配置:
ICM Crescendo Music Royalty Fund:凭借对音乐版权现金流的长期跟踪与专业评估,持续为投资人提供可预见的回报,并在通胀环境中展现良好抗跌性。
私募股权—North Haven Capital Partner系列:我们将NHCP这一历史悠久的系列引入加拿大市场,标的聚焦美国成熟服务行业优质企业,通过定增及并购策略,规避全球贸易摩擦风险,锁定可持续的经营现金流与估值提升潜力。
二级市场对冲基金策略:面向偏好流动性与市场择时机会的投资人,我们精选BlackRock全球对冲基金策略组合,旨在高波动环境下捕捉全球二级市场Alpha收益,同时通过多元策略降低整体组合波动率。
加密资产—比特币挖矿敞口:基于对比特币长期价值增长趋势的判断,我们通过布局自有数据中心及硬件投资,为客户提供直接参与比特币挖矿的渠道,以实物型资产抵御通胀并分享新兴数字资产的收益。
凭借在北美住宅房地产、优质信贷、音乐版权、私募并购、对冲基金与数字资产等多领域的深度布局,以及与行业顶尖合作伙伴的协同,我们致力于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与主动管理,为投资人创造可持续的风险调整后回报,有效分散市场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风险披露
投资证券及其他金融产品涉及多种风险,可能导致部分或全部本金的损失。本文讨论的策略和市场观点可能会受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风险因素的影响:
市场风险: 证券的市场价格会因经济、政治及特定市场因素而每日波动,无法确保任何投资策略能够实现既定目标。
流动性风险:某些投资可能投资流动性较差或为非流动性投资,意味着它们可能难以在合理时间内出售,或出售时价格可能会受到重大影响,可能无法在接近其声明价值的价格出售。
资本风险:某些投资可能包含较高的风险,包括完全失去资本的可能性。投资者可能无法收回初始投资金额,且过去的表现无法预测未来回报,实际结果可能与历史结果有客观差异。
信用及交易对手风险: 发行人或交易对手可能无法履行其财务义务,进而导致损失。
汇率及政治风险: 投资海外市场可能因货币汇率波动、政策变化或政治不稳定等因素而面临额外风险。
集中风险: 投资组合如果过于集中于特定行业或资产类别,其单一投资标的的财务状况或市场价格波动可能会对整体组合产生较大影响。
衍生工具及杠杆风险: 使用衍生工具或杠杆策略可能放大投资的收益和损失,同时引入估值风险、相关性风险以及交易对手风险等其他风险因素。
ESG及影响力投资风险: 融合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或影响力投资因素的策略,如市场对相关主题或行业的情绪发生转变,可能导致其表现与广泛市场基准存在较大偏离。
信息或经营历史缺乏:投资于缺乏经营历史或相关信息的豁免证券可能带来额外风险,因为缺乏足够的数据来评估其稳定性、管理或历史表现,且未经过验证的历史记录增加了不确定性和潜在的不可预见的挑战。
投资者应认识到,上述以及其他潜在风险可能导致实际投资结果与本文讨论的目标存在显著差异,所有投资均存在固有风险,包括可能导致本金损失的风险。
重要通知
本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在发布时的看法,不必然反映Enoch Wealth Inc.及其关联公司的全部观点。本文材料仅供特定受众使用,并不针对在任何司法管辖区内禁止此类分发或使用的情况。接收本文材料的各方有责任确保其遵守所有适用的地方法律和监管要求。
在依据本文信息采取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充分考虑自身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并在必要时寻求独立专业意见。
免责声明
本文所包含的信息仅供一般性信息和教育目的之用,不构成购买、出售任何证券或金融产品的邀请、要约或推荐。文中所表达的市场观点、分析及意见仅代表作者在发布时的看法,且可能在未经通知的情况下发生变化。该信息不应被视为针对任何个人投资者的具体建议,也不能替代基于您个人财务状况、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专业意见。Enoch Wealth Inc. 及其关联公司对任何因依赖本文信息而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损失或损害不承担任何责任。
建议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之前,应自行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并咨询独立的财务顾问、会计师或律师。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亦不构成任何保证,即任何账户在未来能够获得与过去相似的盈利或亏损。